活著的中國石雕欄桿橋文化
2020-03-15 來自: 濟寧飛樊工藝品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672
拱橋護欄藝術古代西方橋梁藝術風格較為簡潔粗獷,因其常作為城堡的壁壘。中國古代拱橋和欄桿圖片形式多樣,既有萬年橋這樣的雄渾大氣,也多江南水鄉的柔情。前者追求跨江跨河的霸氣,后者善于表現各種欄板圖片裝飾浮雕圖案。欄板上有山水花鳥、人物故事,拱券上刻有高浮雕龍首和游魚,并且還有少見的河神頭像。另外,在橋墩、橋臺這些地方還雕刻著麒麟、飛天等?;ú葜参?、祥瑞動物、凡人神仙在一座橋上相會,這些石欄桿雕刻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
1、橋梁建造隋唐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此帶動的信徒者眾,香火之旺盛,使得寺廟僧人有財力捐資造橋。并且,出家人有號召力,化緣募捐有人響應,而且,他們常云游四海,見聞廣博,有些還通曉橋梁建造技術,所以,我國古代許多橋梁的建造都和宗教有關系。我國許多名剎,在山門內外一般也設橋,有拱橋也有平橋,橋欄板上雕刻的圖案一般都是吉祥圖案,或者佛教文化,宣揚人們積德行善,跨過石拱橋,過橋是由此岸到彼岸,與佛教教義中“建此般若橋,達彼菩提岸”的意義相通,過橋意味著人從俗界進入仙界,進而對宗教產生虔誠禮拜的心理。
2、拱橋欄桿、護欄和佛緣
地處江西宜豐縣同安鄉洞山的普利禪寺,是我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神宗曹洞宗的發祥地。唐咸通年間(860~874 年)高僧良價來到重巒疊翠的洞山,看中了這塊洞天福地,修建普利禪寺。有一日,良價在寺前的拱橋上休息,手扶著石欄桿,看見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心中豁然開朗,幡然醒悟,從而大徹大悟,當下他立即作了一首禪詩,詩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方得契真如。
良價悟到自己數十年探求佛法,就像水中形與影的關系一樣,其實,“佛在心中,我心即佛,心外無佛”,進而悟到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百象之中,獨露其身”的禪學思想。良價在唐咸通十年(869 年)圓寂后,其信徒為紀念開山祖師“涉水逢影”的悟道,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 年)在他當年睹影處修建了更為精美的石拱橋,以詩中“處處得逢渠”而取名逢渠橋(圖 6-3)。該橋為單孔石拱橋,其上后建一橋亭,橋長 15m,寬 4.7m,凈跨 4.2m,矢高(不含石欄桿高度,欄桿高度是1.2米) 2.1m。橋拱兩側墻上各有一尊石雕武士,頭戴戰盔,身穿鎧甲,左側手拿劈山劍,右側手執開山斧,儼如護橋神,借助神像驅鬼辟邪,保護拱橋平安永固。
3、橋欄桿浮雕和神獸文化
橋梁欄板、護欄裝飾靈獸崇拜是橋梁裝飾雕刻中運用多的圖案。古代書籍記載神獸能夠壓制住水怪,使它們不能興風作浪,以此確保人、橋平安。靈獸石雕主要以龍、獅、象、犀牛、孔雀、猴、鶴、鳳凰、麒麟等珍禽瑞獸為參照,其中在欄板。護欄上雕刻浮雕龍是常見的裝飾題材。
中國民間愛龍好龍,尊拜為神物,歷代帝王,假龍以神化自己。橋上刻龍,因龍是鱗蟲之長,百獸王、水族都歸其統屬,天下神獸、以龍為尊,所以用來監視水族,生怕它們興風作浪,石欄桿、護欄、或者橋欄桿的設計師、匠師希望借助龍的威嚴來保護橋梁不被天災人禍毀壞,保佑過橋行人平安。趙州橋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龍橋”,欄板、望柱上雕刻著形形色色的祥龍,它們姿態各異,或互相絞纏,或作勢欲飛,雕刻師用蒼勁俊逸的雕刻技巧,把蛟龍的雄姿刻畫得豪放秀雅。
橋梁附屬建筑中的欄桿、護欄浮雕圖片就體現宗教信仰的是廟宇。橋與廟的結合,寓意神靈護橋,同時香客也可還愿捐助,作為橋梁的維修費用,這種橋廟結合的做法在南方地區十分推崇。另一種是在橋上供養神龕,甚至橋上建廟,橋廟不分的現象,此類橋梁多為廊橋,因為神龕放置在廊橋中才不易被風雨損壞。
五、橋怎么起名字
橋名佛教主張“超脫世俗,修行正果,拯救苦難同胞,普渡眾生,到達光明彼岸”。
各地以“濟”字命名的橋特別多,“濟”是救助的意思,“一橋連通、萬民以濟”這與佛教“普渡眾生”的教義一致。還有的橋以宗教用語命名,如“圓通、大乘”,皆代表修行達到很高的境界,體現釋家對“修行成正果”的祈愿。還有以觀音、蓮花、羅漢等佛名為橋名,表示對神佛的虔誠。
六、拱橋和平橋以及橋欄桿都是追求-賞心悅目
橋面上、拱橋上安裝石欄桿就是美化橋梁的左右,還有***作用,所以也叫作護欄或石欄板。
欄板的審美要經歷悅耳悅目——悅情悅意——悅神悅志三個階段,首先通過欄桿的整體效果使感覺器官獲得事物表象,然后引起情感的聯動,促發聯想和想象,***后進入一種再創造的境界?,F代設計審美學把物質產品中那些對人的精神世界能夠發生作用的因素稱為“心理上的力”,要求石欄桿圖片、圖紙在設計的時候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能夠給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打動觀者的心靈。橋梁欄桿浮雕審美和一般審美活動相比,既有審美心理學上的共通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拱橋的心理引力來自其主體形象,彎曲的拱形作為***層次的心理引力,誘使觀者進一步欣賞橋梁的細部,發現它的造型、裝飾美感,進而產生登橋的愿望。